綠化土壤大致可分為綠地土壤、保護地土壤和盆栽土壤三種。
土壤特性 綠地土壤雖然大部分是從農業土壤演變而來,但由于受人為活動和建設程序的影響,或按造園規劃堆山挖湖;或在主體工程如道路、廣場及各類建筑的“邊緣”、“夾縫”里堆、填出來,與農業土壤有明顯差異。
綠地土壤的形成特點是先天不足。很多土壤從別處運來,來源復雜,包括主體工程廢棄土,如市政工程的底土、僵土、淤泥,建筑地基的深層“生土”等。一些不適用于做路基、建筑基槽的劣質土,都成為綠地土壤。建筑垃圾等土壤侵入體,如拆遷宅基三合土,碎磚斷瓦,路渣砼塊,砂石朽木等,往往在綠地中雜亂分布,形成妨礙植物生長的“暗礁”和機械作業的障礙。
綠地在使用中的土壤退化現象也難以滿足植物生長需求。一方面受環境污染影響。道路綠地和城市綠地,受交通污染、大氣降塵、酸雨、使用農藥等影響,土壤上層有重金屬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(pops)、多環芳烴(PAHs)等積累和土壤結構破壞。另一方面,開放綠地超負荷踐踏。我國人口眾多,開放綠地相對較少,城市化地區開放綠地大部分超荷載,特別在土壤可塑性含水量(潮濕)時,游人踩踏,致使土壤堅硬、緊實,導致土壤理化性質變劣。
綠地土壤的主要弱點是有機質含量低,有效養分少。土壤緊實,結構差,通氣孔隙少,保水保肥性能差;土壤化學性質不良,pH值北高南低,大多數偏離植物生長適閾;土壤EC值高低不均,土壤溶液對植物根系生長的適宜性差;綠地排灌系統或缺少或不暢,往往導致綠地雨季漬水,旱季缺水;以微生物和土壤酶為表征的,土壤生態活性差,土壤肥力低。
改良對策 在綠地建設中,按系統工程學原理,全過程實施土壤質量管理和土壤改良。
規劃設計時,要按區域地形地貌特點,“借景隨形”,科學設計綠地地形;在施工中要保護表層熟土、控制進土質量,嚴格實行園林綠化工程土壤質量檢測。凡不得已而用劣質土時,一定要在種植前做好有針對性的土壤改良,即:在植物生長有效土層翻土,把建筑垃圾揀出集中深埋于植物根系下層,形成有益的排水通氣層;把淤泥翻出置于土表曬干、風化,假以時日,會成為好土甚至肥料;生土層多施有機肥促使熟化等,“見招拆招”,化害為利。切忌盲目趕工,遺留后患。
完善排、灌系統,凡城市綠地都按規定納入城市給排水管網;郊野綠地與本區流域水系順暢銜接。湖南花木
多施有機肥,培肥土壤,并調節土壤碳氮比在1:12至1:20范圍內,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創造合適的發展條件。